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蚯蚓作为土壤中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之一,是著名土壤生态系统工程师,其通过取食、掘穴、排泄等生命活动产生穴壁、蚓粪等土壤活性微域,进而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原生生物是继细菌、真菌后重要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之一,具有生物量大、分布范围广、多样性程度高等特点,同时作为真菌、细菌的捕食者以及无脊椎动物的捕食对象之一,是土壤养分循环的重要驱动者。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蚯蚓对土壤真菌、细菌的影响,而土壤原生生物群落在微域尺度上对蚯蚓活动的响应仍有待探索。
本研究通过比较三种不同蚯蚓作用土壤后产生的土壤活性微域(穴壁、蚓粪)中的原生生物群落,以期探究在微域尺度上原生生物的群落结构差异以及蚯蚓的生物调控机制。本研究发现,通过比较不同蚯蚓种类,蚯蚓作用土壤后寄生类原生生物显著增加,且不同蚯蚓作用下,土壤原生生物群落结构不同;同时通过比较蚯蚓活动产生的不同微域类型,我们发现:在穴壁中,土壤pH和养分含量是影响原生生物群落的主要因素;在蚓粪中,蚯蚓的取食效应和蚓粪含水量的改变是影响原生生物群落的主要因素。
区别于大尺度上原生生物群落差异的研究,蚯蚓在蚓粪和穴壁中对原生生物群落调控方式截然不同,同样值得探讨。本研究有助于揭示土壤活性微域中土壤原生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以及微域尺度上土壤无脊椎动物与土壤微生物间的下行效应。
点击下载全文
Soil protist communities in burrowing and casting hotspots of different earthworm species.pdf